服务热线:028-85752040 欢迎访问网站!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新闻中心>行业动态行业动态
管理创新是物业服务企业的创新常态
发布时间:2017/2/27 11:25:45作者:阅读次数:

管理创新是物业服务企业的创新常态

  回归本质,实现创新发展

  2015年五六月份,行业内有致力于互联网实践的企业喊出了“用互联网颠覆物业管理行业”的口号。当时我很疑惑,因为“颠覆”意味着物业服务企业改变了“水域”,放弃现有的基础服务,选择了新的业务领域,意味着企业成长曲线是非连续的。到下半年,概念被重新定义,将“颠覆物业管理行业”改成“回归本质”,用互联网创新物业管理行业。90%的中小企业想要通过互联网来升维,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升级、改变,而不是“颠覆”。

  企业的成长有自然成长和战略成长。自然成长是被动的累积式的成长,这种成长是有生命周期的。而战略成长是在变革与创新中,在不断寻找蓝海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成长。如果我们把企业比喻为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,企业创新、战略转型若干典型情形,用“船”和“海洋”来比喻,则有这几种情形,第一种情形:改变航行的水域;第二种情形:改变目的地;第三种情形:改变航线;第四种情形:改变船体构造。

  目前物业管理行业的创新有以下情形。

  以彩生活为代表的创新。人们总是把彩生活与万科物业对照起来比较,认为彩生活从附加服务获取收入,以此提高利润率;而万科物业的“友邻市集”坚持零利润。我认为这样的比较是不合适的。

  首先,创新的路径是不一样的,就有“相关”“无关”“多元相关”原则。彩生活CEO唐学斌就公开表示“彩生活与万科不是同行”。当用物业管理的手段无法解决物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时,彩生活改变航行的水域,选择了新的业务,通过收购兼并来实现业务的拓展,而又未从原有业务中退出。目前许多物业服务企业并不是采取这样的创新路径,不具有可比性。许多人跳不出现有思维模式,看不透彩生活的成长,一直在观望、抵触。直至2015年末,行业内才慢慢形成基本共识,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企业一定要变、要创新。

  以长城、万科等大型物业服务企业在既有的业务领域、既定的目标下,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变。立足本业,顺应趋势进行新技术应用的研发,成立“一应云”联盟、“睿服务”平台等。日前万科物业发布的“睿服务3.0”核心内容就是做不动产的保值增值,通过公开多种经营收入获取业主信任,挖掘社区价值,把“友邻市集”嵌入“住这儿”App内来实现经营的创新。

  商业模式创新所要回答的重要战略问题是,在目标顾客和顾客价值已经设定的前提下,如何生成价值,如何开发价值源泉,如何形成周而往复、循环上升的价值流,如何形成顾客价值与业务收入相匹配的结构。

  许多中小企业的创新,基本采取加盟的形式,共享联盟智慧和成果。

  无论哪种创新路径,对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来说,管理创新应该是常态。就是说,企业要加强物业管理服务本质,回归常识,对管理标准、服务模式、管理手段、服务的品质进行创新升级。

  清晰经营与管理逻辑关系,实现企业内外创新发展

  经营与管理在国外一些企业管理的理论性书籍中是不分开表述的,但在国内的实践中是区分开的。经营是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,管理是关于企业内部的绩效。经营要的是企业效益最大化,管理要的是效率最大化,企业通过管理的高效率来保证经营的高效益。也就是说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。

  企业管理者要认知经营与管理的逻辑,才会有清晰的工作思路。当下的“互联网+”、社区O2O都是属于企业经营。搞不明白经营和管理的逻辑关系就会混沌,就会出现 “互联网焦虑症”。很多公司管理者拿着内部管理问题来谈外部经营,混淆了二者的概念。

  经营战略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,一定要深入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,做好战略转型。高管要专门去抓经营,抓创新。而内部一定也要有人负责规范化管理,抓品质服务,提高业主满意度。当下许多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的经营创新,也是偏重经营而轻管理。应尽可能保持二者的平衡。因此,管理创新应该是常态,它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。

  回顾行业历史,2007年以前,企业的基础服务从来没被业主投诉过,都是增值服务被业主投诉。但是近两年来,这种现象却反过来了,恰恰是物业服务企业的基础服务不断被投诉,增值服务没被投诉。有的业主就说:“我不管你们物业服务公司搞什么O2O,资本运作的,我只知道你们没把我们的电梯安全搞好,没把我们的楼道卫生搞好,没有做好安保服务。”

  这是现在物业服务企业普遍面临的现象,各地业主维权,撤换物业服务公司的案例比比皆是。所以物业服务应该“本质回归”。所谓的“回归”即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深耕服务,通过管理创新,把服务做好。

  许多公司都在说顾客导向,可是在组织架构,管理制度、做法上却没有以顾客为导向。公司的管理体系、制度、团队建设、人员培养、服务品质都应该强化并随着外部环境进行调整。管理创新还要考虑如何赋予员工能力,使员工适应趋势发展,提供高品质的服务。员工提供服务的过程一定要管控好。物业秩序维护、保洁、工程、客服等三级文件,即岗位操作手册、标准或SOP流程 ,一定要对员工培训并指导员工按标准去执行。

  管理创新包括服务模式创新、标准创新。拿标准创新来说。许多物业服务公司的制度标准就是直接套用,没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工作流程,变化的业务、环境、客户来修订标准。更甚者错把“制度”当成管理的主要内容,不关注制度的合理性、符合性、有效性,更不关心制度能否落地。

  管理创新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去改变,去升级。从行业整体来说,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层都需要提升管理能力,做好制度建设、团队建设、服务品质等。要有谦虚的心态去学习,深化专业能力、管理能力、领导能力。只有管理创新,才能有供给侧的高品质,只有高品质的服务才有高经营的收入。

  企业要优化服务模式,创新服务模式,建立服务过程的纠偏,持续改进机制,并且要有人去监督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,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管理的规范性。

  赋权于员工,实现企业全员管理

  管理创新还体现在赋予员工一定的权限去处理事情。许多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很“死”。我们强调管理标准化,不是机械化,特别是物业服务人员的服务场景有时候是移动的。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。

  我看到许多企业的制度都有一条奇怪的规定:“发现突发状况,应立即报告领导。”为什么发现突发状况,不是员工先处理而是先报告领导呢?难道员工就具有发现报告的功能吗?顾客突发需要帮助,员工无法提供服务,顾客哪来的良好服务体验呢?

  公司的流程没有赋予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权力,服务规定不是顾客导向的标准。要做到让业主满意的服务,能处理的则需要在事发第一时间进行处理,只有标准以顾客为导向,员工才能积极主动提供服务,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,维护企业服务品质。

  最重要的是物业服务企业要实现高品质服务,一定要有全员管理体系。企业员工没被赋权,就不会尽心尽职去发现、解决问题,导致业主不满投诉,最终影响的将是整个公司的品牌形象。所以,物业服务企业一定要建立起全员管理的意识。

  在供给侧改革时代,物业服务企业应基于对未来的洞察和对大机遇的把握,超越自然成长,凭借变革与创新,在顾客价值和服务上下功夫,苦练内功,强基固本,增强内在成长动能,实现有质量的战略成长。